地址: 铜陵市岂轿之涧352号 邮箱: hallowed@mac.com 工作时间:上午9点-下午8点

公司动态

  • 首页
  • Our News
  • 【园冶】士人审美高于匠人实操?详解《园冶》兴造论(上)

【园冶】士人审美高于匠人实操?详解《园冶》兴造论(上)

2025-04-05 20:46:13


大家好,我是小蚂哥,这期我们来拆解《园冶》中的兴造论,这也是《园冶》书中除了序的第一段话,把第一段话放在最后一期来拆解,就当是给我们连载一年的《园冶》专栏,画上一个句号吧~



原文:


世之兴造,专主鸠匠,独不闻三分匠、七分主人之谚乎?非主人也,能主之人也。古公输巧,陆云精艺,其人岂执斧斤者哉?若匠惟雕镂是巧,排架是精,一梁一柱,定不可移,俗以“无窍之人”呼之,甚确也。故凡造作,必先相地立基,然后定其间进,量其广狭,随曲合方,是在主者,能妙于得体合宜,未可拘率。假如基地偏缺,邻嵌何必欲求其齐,其屋架何必拘三、五间,为进多少?半间一广,自然雅称,斯所谓“主人之七分”也。第园筑之主,犹须什九,而用匠什一,何也?


园林巧于“因”、“借”,精在“体”、“宜”,愈非匠作可为,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,须求得人,当要节用。“因”者:随基势之高下,体形之端正,碍木删桠,泉流石注,互相借资;宜亭斯亭,宜榭斯榭,不妨偏径,顿置婉转,斯谓“精而合宜”者也。“借”者:园虽别内外,得景则无拘远近,晴峦耸秀,绀宇凌空,极目所至,俗则屏之,嘉则收之,不分町疃,尽为烟景,斯所谓“巧而得体”者也。体、宜、因、借,匪得其人,兼之惜费,则前工并弃,既有后起之输、云,何传于世?予亦恐浸失其源,聊绘式于后,为好事者公焉。


这段话加上标点,一共452个字,可以分为9句话来理解。



下面小蚂哥就带大家来逐一详解:


第一句

世之兴造,专主鸠匠,独不闻三分匠、七分主人之谚乎?非主人也,能主之人也。


意思是:世人兴造建筑,都是以工匠为主,难道没有听过“三分工匠七分主人”这句谚语吗?这里说的“主人”并不是园林的主人,而是指主持造园的人。


详细解析:开头计成就强调了“主人”(主持规划设计的人)的作用。


说世间的营造,“专主鸠匠”,大部分都是以工匠为主,这里的“鸠匠”有两种解释。



《诗经·召南》和《禽经》的记载,“鸠”被形容为筑巢笨拙的鸟,因此“鸠匠”用来指那些笨拙的工匠。


如果从“鸠”这个字来解释,它是“勼”的异体字,有“纠合”、“招集”的意思,因此“鸠匠”指的是招集工匠。


这里小蚂哥认为是第一种解释,以对比突出“主人”的作用。



三分匠、七分主人”这是一句民间谚语,源自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营造领域中的经验总结。


也就是说造园的成功七分取决于“能主之人”(即主持设计者),三分依赖工匠的执行。


这里的“主人”并不是园林的主人,而是“非主人也,能主之人也。”,能够把控造园规划、意境营造的人,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设计主创。



不可否认古典园林中融进了园主的主观审美,但园主和工匠之间还需要一个能够兼顾审美和工程的中间人,这个人既要对于诗词书画等艺术门类有所涉猎,也需要懂得造园每个工程的步骤和细节。


这就需要这个主事之人有相当高的综合能力。



这样的人你翻遍历史也只能数出寥寥几人。我们就拿明清时期来说,比较出名的也就是计成、戈裕良、李渔、张南垣、张南阳几位。


大家还能说出谁呢,评论区留言补充哈。


第二句

古公输巧,陆云精艺,其人岂执斧斤者哉?若匠惟雕镂是巧,排架是精,一梁一柱,定不可移,俗以“无窍之人”呼之,甚确也。


意思是:古时有鲁班灵巧匠心,陆云有精湛技艺,他们岂只是操持斧锯做工的匠人吗?如果工匠只以精雕细刻为技巧,以按图组装建造构架为精湛,一根屋梁一根柱子的定规都不能更改,那么用“没有心窍的人”来称呼他们,非常准确。


详细解析:这两句进一步讲解匠人。


古公输巧,陆云精艺”,这前两个短句引出了古代的两位名人,“公输”指的是鲁班。


鲁班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间工艺家,被视为木工、石工、泥瓦工等众多工匠的祖师爷。他活跃于春秋末期。


后人称他为鲁班是因为他是鲁国人,公输是复姓,班是姓,所以他应该叫做公输班,《孟子·离娄》中叫做公输子。



鲁班有明确记载的发明有云梯(攻城器械)、钩强(舟战工具)、木鸢(早期飞行器模型)、锁钥(早期锁具)等。



然而由于历代统治者对工匠的轻视,史书中对他的记载较少关于鲁班的传说,从先秦到宋明时期不断有人补充完善。所以这里面难免有张冠李戴之嫌,小蚂哥对于鲁班发明锯子、曲尺、墨斗持保留意见,个人感觉更多是改良了前人的技术。



不过即便如此,鲁班也是当之无愧的“百工祖师”。唐代《酉阳杂俎》称鲁班为“异人”;北宋《营造法式》将鲁班视为建筑技术鼻祖;元杂剧《鲁斋郎》等作品将鲁班塑造成“工匠保护神”;明代的《鲁班经》将鲁班奉为“匠圣”;清朝雍正年间直接把鲁班纳入“先贤祠”。


我们再来聊聊另一位“陆云”。陆云是西晋时期的大文学家,和哥哥陆机齐名,时号“二陆”。



陆云写过一篇《登台赋》,主要围绕作者巡行邺宫三台的经历展开,对宫殿建筑运用了大量的细致描绘,可见他虽不懂建造技艺,但仍能体会建筑之奥妙。



【园冶】士人审美高于匠人实操?详解《园冶》兴造论(上)

所以计成觉得鲁班、陆云这二人,并不属于普通工匠之列。“其人岂执斧斤者哉?”中“斧斤”亦作“ 斧釿 ”。泛指各种斧子,亦喻指过分雕琢。



若匠惟雕镂是巧,排架是精”中“雕镂即镂雕,是以镂空为主的雕刻手法。



排架”是建造房屋前搭建的梁架,我们之前讲的五架梁、七架梁都是梁架,房屋就是把这些梁架一个个排开,再拿枋连接,这样一个屋子的框架就造好了。



如果工匠都以雕刻精湛为巧,搭建梁架为精的话,那么他们就缺少了一种主观能动性,那么必然会“一梁一柱,定不可移”,任何建造时的改动和调整都是不被接受的。



这也就违背了我们造园的“因借随机”了,所以计成说他们是无窍之人”,缺乏了应有的创造性和灵活性,更不会考虑什么“因、借、体、宜”了。


第三句

故凡造作,必先相地立基,然后定其间进,量其广狭,随曲合方,是在主者,能妙于得体合宜,未可拘率。


意思是:所以凡是建筑工程,必须先考察选择地形位置以确立地基,然后确定建筑的开间和进数;测量地形地基的宽窄,根据地形的曲直合理安排方整的庭园,这就在于工程的主持者能够得体合宜地设计,既不可拘泥于形制只顾“得体”,也不可不顾法式只追求“合宜”。


详细解析:上文吐槽了那么多,那么应该如何做才对呢?


必先相地立基,然后定其间进”这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先相地,再立基,然后根据建筑的性质列架。



间进”间就是建筑正面相邻两根柱子之间的空间,就叫一间;进则是进深,通常以屋架的椽子或者檩条来计数。



上述相地、立基、列架的过程时刻都需要你因地制宜,“量其广狭,随曲合方”根据测量的地形的形状,顺应原有的基地去考虑园林造景。原本是曲折的山坡你的道路就要顺着山坡蜿蜒铺设,原本是四方的地形就适合放置厅堂等方正的建筑。



是在主者”主导这一切的就是主持造园或建筑工程的人。单纯的园主和工匠都无法做到既得体、又合宜,你可以说这是计成在自卖自夸。


jbo竞博官网登录

但一个好的设计师确实是一座桥梁,我们现在的大学设计教育只讲究技术,对于如何沟通,如何当好这座桥梁很少涉及,这也让很多毕业生觉得做设计师就只是画图而已,这是很可悲的。


小蚂哥也是多年碰壁了之后才慢慢了解,设计的本质就是沟通,在这其中还能把自己的想法融进去是很不容易的。



未可拘率”是拘泥草率之意,是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格式、规范或以往的经验,要有创新和灵活性。对照一下自己,你是否做到了呢?

第四句

假如基地偏缺,邻嵌何必欲求其齐,其屋架何必拘三、五间,为进多少?半间一广,自然雅称,斯所谓“主人之七分”也。


意思是:假如地形不规整,可根据地形进行合理设计布局,何必非要求其方正整齐呢?其屋架何必拘泥于三间或五间的定制,非要建造多少进不可呢?哪怕是半间的披厦,只要自然高雅就行。这就是所说的“主人的七分”之意。


详细解析:这句话就进一步解释了什么是“未可拘率”。



假如基地偏缺,邻嵌何必欲求其齐”基地不规整,或者和相邻建筑参差不齐,不必强行追求对齐或对称。


其屋架何必拘三、五间,为进多少?”建造园林建筑也不必以奇数为吉(如三间、五间),或者纵向建成一进院、二进院。


以上这些规矩都是建筑上的定式,但在园林中,因为基地条件不同,就不能生搬硬套。



半间一广,自然雅称”不一定是一间房,打破整数开间限制(如2.5间)也是可以的;广在这里读庵,意思还是半间房屋,古代把一面是披屋的半间屋叫做“披子”。



只要能符合园林环境,就能做到自然雅致。“斯所谓“主人之七分”也。”这就是为啥说主事之人占七分的原因。


第五句

第园筑之主,犹须什九,而用匠什一,何也?


意思是:但园林的建造的主持者,其作用还需占到十分之九,而工匠的作用只占十分之一,这是为何呢?


详细解析:这句话计成在“三分匠、七分主人”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,他觉得应该是“一分匠,九分主人”。



这里的“什九”和“什一”是十分之九和十分之一的意思。


那么为啥这样说呢?限于文章篇幅,我们下期接着聊!


更多园林建筑知识,请关注蚂蚁景观,我是小蚂哥,我们下期见吧~

订阅我们的时事通讯并获取最新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