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国防预算与战略投入
2024年,中国国防预算达1.69万亿元人民币(约2371亿美元),同比增长7.2%,连续9年保持个位数增长,军费占GDP比例约1.5%,远低于美国的3%和日本的2%。日本2024财年防卫预算创历史新高,达7.9496万亿日元(约525亿美元),同比增长16.5%,重点用于提升“反击能力”和强化导弹防御网。尽管中国军费是日本的4.5倍,但美国仍以8860亿美元的预算占据全球主导地位。

二、海军力量:航母与潜艇的博弈
中国海军:2024年下水7艘舰艇,总排水量7万吨,包括055型万吨大驱、052DM型驱逐舰和054AG2型护卫舰,以及全球首艘科考航母“中船探索01号”。现役航母3艘(辽宁舰、山东舰、福建舰),驱逐舰数量超50艘,潜艇部队规模全球第二,配备“航母杀手”东风-21D和东风-26反舰弹道导弹。
日本海上自卫队:拥有4艘直升机航母(出云级、日向级),计划改装为可搭载F-35B的轻型航母,驱逐舰18艘(如金刚级、爱宕级),护卫舰20艘(30FFM型),反潜能力全球领先,但受和平宪法限制,缺乏攻击性航母和核潜艇。2024年4月,日本海上自卫队两架SH-60K直升机坠海事故暴露出训练和指挥协调问题。
三、空军对抗:隐身战机与预警体系
中国空军:歼-20隐身战机数量突破300架,年产量超100架,配备涡扇-10C发动机,可执行制空、反舰和对地打击任务。此外,歼-16、歼-10C等四代机规模庞大,预警机(空警-500)和加油机(轰油-6)体系完善。
日本航空自卫队:装备146架F-35A/B隐身战机,计划2027年前部署42架F-35B,2025年4月在小松基地新增F-35A飞行队,强化东海防空。但F-15J/DJ机龄超30年,现代化升级缓慢,预警机(E-2C/D)和加油机(KC-767J)数量有限。
四、导弹与核威慑:东风快递与反导系统
中国火箭军:东风-26弹道导弹射程4000公里,核常兼备,可打击第二岛链内航母和陆上目标;东风-17高超音速导弹突破现有反导系统,东风-41洲际导弹覆盖全球。26个导弹旅随时待命,具备“7分钟摧毁亚太美军指挥中心”的能力。
日本防卫系统:依赖美国提供的“爱国者”PAC-3和“宙斯盾”反导系统,2024年预算7340亿日元用于长距离导弹研发,计划购置两艘“宙斯盾”舰。但日本无核武,导弹防御体系存在漏洞,对高超音速武器防御能力不足。
五、战略态势与区域影响
中国战略布局:通过南海岛礁建设、台海常态化巡航和中俄联合军演,强化区域拒止能力。2024年与菲律宾签署《南海行为准则》谈判,对冲美日介入。
日本安全政策:修订“安保三文件”,将防卫费提升至GDP的2%,与菲律宾签署《互惠准入协议》,扩大在南海军事存在。2024年美日“铁拳”演习和“利剑25”联合军演规模创历史新高,假想敌直指中国。
六、关键短板与潜在风险
中国挑战:反潜能力薄弱,潜艇噪音较大;航母舰载机(歼-15)性能逊于F-35B;台海、南海多线作战压力。
日本困境:装备依赖美国技术,自主研发能力不足(如F-35B需进口);人口老龄化导致兵源短缺;过度依赖驻日美军,战时可能成为攻击目标。
jbo竞博·(中国)七、专家观点与未来趋势
军事专家张军社指出,中国国防费增长“适度且克制”,旨在维护主权和区域稳定。日本防卫省报告承认,在台海和日本周边冲突的兵棋推演中,美军“经常战败”,凸显中国反介入能力优势。未来十年,中国军事科技(如无人机、人工智能)的快速发展可能进一步拉大与日本的差距,而日本通过强化美日同盟和扩军,试图维持区域平衡。
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呈现“总量悬殊、局部制衡”的格局。中国在规模、导弹技术和区域拒止能力上占据优势,而日本在反潜、隐身战机和盟友协同上仍具特色。区域安全的关键在于避免对抗升级,而非单纯比拼军力。正如国防部所言,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,致力于通过对话解决争端,而日本的军事化动向需警惕其对地区稳定的潜在冲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