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山东大学停招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举措引发了广泛讨论。这一调整并非简单的专业取消,而是高校适应国家战略、产业升级及教育改革的主动优化。
一、调整的本质:专业升级而非取消
- 专业整合与转型
山东大学将土木工程、水利水电工程等传统专业整合升级为“土木、水利与海洋工程”“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”等新兴交叉学科,并新增“工程软件”等专业。这一调整旨在融合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,对接绿色建筑、智能建造等新兴领域需求,而非完全取消土木学科。

- 与清华等高校同步
类似调整并非个例。清华大学自2017年起将土木、水利等专业合并为“土木水利海洋工程”大类招生;同济大学亦推动智能建造等方向转型。山大作为全国第二所获批“土木、水利与海洋工程”专业的高校,体现了其在工科前沿的布局。

二、调整的动因:多重因素驱动
- 市场需求变化
传统土木工程面临房地产行业波动、基建需求放缓等问题,而智能建造、绿色低碳等领域人才需求上升。调整后专业更注重数字化设计、无人化施工等技能,契合产业升级方向。
- 政策与教育改革推动
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学科专业调整方案要求高校淘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,增设战略新兴领域专业。2024年教育部数据显示,全国撤销专业布点1670个,新增1673个,工学类调整力度最大。山大此举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。 - 就业与生源压力
土木工程近年就业率下滑,部分高校招生分数走低(如同济大学2024年宁夏专项中土木专业仅438分录取)。山大作为985高校,需通过专业优化保障生源质量与毕业生竞争力。
三、争议与理性审视
- 公众误解与澄清
部分舆论误读为“土木专业消失”,实则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仍保留,专业内涵通过更名与课程改革实现升级。例如“智能建造”虽名称新颖,但核心课程仍基于土木工程基础。
- 学科存续的必要性
尽管传统土木招生收缩,但基建维护、城市更新等领域仍需求人才。钱七虎院士指出,土木工程需向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,学科存续关键在于课程改革与交叉融合。
四、启示与展望
- 高校专业动态调整常态化
近年来,川大、兰大等多所高校大规模撤销专业,教育部数据显示近12年撤销专业布点1.2万个。专业“生与死”反映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深度互动,高校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。 - 学生择校需理性
专家建议,考生应关注专业课程设置、师资力量而非名称,避免被“新马甲”误导。例如,山大“智能建造”实为土木工程升级版,培养模式未脱离原有框架。
- 课程改革是关键
专业调整若仅更名而无课程更新,则难逃淘汰命运。教育研究者强调,需通过知识体系重构推动专业实质转型,如加强AI、大数据在土木教学中的应用。
山东大学的专业调整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缩影。传统专业的“停招”实为转型契机,通过整合资源、交叉创新,方能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。未来,更多高校或将跟进此类改革,推动教育质量与产业需求的高效对接。